为跨海彩虹抹上靓丽一笔 ——《宁波日报》记者专访陈龙海董事长

发布日期: 2017-10-13 作者来源: 海通食品集团

“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落户慈溪,作为慈溪的一家民营企业有一份责任要投资大桥建设,这不光光是为了经济效益,更是建设家乡的一份情怀,作为一名插队慈溪的上海知青,我对大桥建设的情结或许更浓”。9月13日下午,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天一洲的一间会客室里,陈龙海董事长接待了专程来访的《宁波日报》记者。
       聊起大桥,陈董的话闸子打开了,他深情地回忆:2000年,对大桥来说,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。同年6月,浙江省政府通过了“北接乍浦、南接慈溪庵东镇”的杭州湾大通道位置选择方案,也就是说历时多年的宁波、绍兴和萧山的杭州湾桥址之争终于结束,以宁波为主建立杭州湾通道被省里立项。宁波在同年9月立即向国家计委上报项目建议书,但是进展极为迟缓。原来2000年正值全国大型基础事业高速发展阶段,各地都有大项目申报,国家有关部门明白,一旦同意立项,紧跟着就是一连串的资金配套。资金是个大问题!宁波市领导得知后提出,只要国家将大桥工程立项,不要国家一分钱。当海通等慈溪民营企业家听说建设大桥需要投资时,纷纷参与其中。能在家门口建设跨海通道连接上海,那可是慈溪人祖祖辈辈的梦想。参建大桥,海通要回报故里,由海通为主的五家慈溪民营企业组成慈溪建桥公司,占股份10%,民营资本占55%,民营资本占大桥控股地位。2003年大桥奠基前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率先来海通考察。习近平总书记感言:民营经济是浙江的优势,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建设开了一个很好的先河。
       彩虹飞架,天堑变通途。大桥还催生了一座现代化新城——杭州湾新区。杭州湾南岸353平方公里的土地,几年前还是一片芦苇荡,如今已是高楼林立,一个绵延数里的千亿级产业群正在崛起。杭州湾新区生产总值、固定资产投资、财政总收入实现了六年翻两番,经济增速居宁波各区县(市)和功能区首位。陈董感慨,海通也因桥而兴,在大桥立项之初,在上海西郊设立了营销总部,紧接着,在上海松江建成了占地90亩的工厂,形成了慈溪、余姚、上海三足鼎立,同时又布局宜昌、徐州、宁海的六大厂区格局。依托大桥,海通食品源源不断地跨越杭州湾,通过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走向更广阔的市场,海通的经营模式也正由B2B向B2C跨越,不断激活企业的创新能力。
       海通投资大桥,也得益于大桥。如果再给一次机会选择,海通还是会选择投资大桥,海通对大桥的未来充满憧憬。陈董以浓浓的心路历程结束了专访。